龙,可谓是谓中华玉文化最经久不衰的题材。据研究考证,我们熟知的许多装饰纹样,如谷纹、勾连云纹、S纹等,其实都源自龙纹,经逐步解体、变形而来。
此变形记发生得最为热火朝天的年月,就是春秋时期。如下图所示,春秋龙纹的基本原理是某一两个单元得重复与铺排,从而营造出极具装饰得艺术美感。貌似繁华迷眼的纹样,只要找准最小单元,就不难看出规律。
以此为基本原型,龙纹开始逐步简化。最初的简化,是龙纹各部位消解,首先是身体,只保留下龙头。
以下图的中段为例,我们可以在看似繁杂无序的纹饰中辨认出龙眼睛,再参考两端龙头的布局,逐一找到鼻子、角、下颌等部位,从而确定出最小单元。如此,中段共有四个龙头,再加上两端,则这件的单面上共有六条龙。
至于白圈所示左右两下角的卷云,我们倾向于认为是纹饰铺排完后,填白之用。这在两周纹样设计中常见,如斜角构图的龙纹壁、璜,常在留白处填以羽纹,也就是当时流行的最基础纹饰。
其后,龙纹进一步简化,眼睛消失了,有时能发现似有若无的鼻子、嘴等零星部位,但已经无法组成完整清晰的龙头。如下面这件春秋龙纹勒子,依稀能看出两处龙吐舌的局部,也大致应该由重复的单元,却很难像上面那件那么明确。
接着,龙纹进一步解体,变成各种S与各种卷云的交织,如下图春秋龙纹玉璧那样。再接下来,纹饰开始重新收聚,出现了小逗点谷纹与前述卷云纹同时并存的现象,即所谓云谷相杂纹。
到了战国中期,排列工整、完全几何化的谷纹终于现身,在工整谷纹的基础上,逗点间尾巴相互勾连,便成了后世所称勾连云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最大特点就是变化万端、神妙莫测。我们逐步梳理出的这番龙纹幻化,也恰恰应和了这一特点。在龙纹演进中,上古中国艺术方面的想象力、造型力以及抽象力,可谓被发挥到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