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蜡是怎么形成的
蜜蜡是由滴落的树脂埋入地下经理上千万年形成的,可以说是琥珀的一种。但是琥珀保留了树脂透明的本色,而蜜蜡却不同于树脂,是有不透明或半透明的云雾状结构的。
让我们来简单列举一些琥珀和蜜蜡的具体形成时间。先说说琥珀的形成时间吧。
琥珀的形成时间并不是都一样的,基本上其形成时间因地域、气候、环境的不同而不同。
比如我国辽宁省抚顺市的抚顺琥珀形成于第三纪始新世早期,距今约五万年左右;
波罗的海琥珀形成于侏罗纪到第三纪始新世之间但大多数都在距今约六七千万年至三四千万年的区间内;
而多米尼加琥珀主要形成于晚第三纪渐新世到中新世的地质年代,距今约三四千万年到两千万年左右;
缅甸琥珀主要形成于白垩纪到第三纪始新世。距今上一年至六千万年左右。
为什么同为树脂的有机化石,蜜蜡会形成这种独特的外观呢?
针对这一问题,市面上主要有三种解释版本。且随笔者一起分辨下这三种版本各自的可信度。
第一种说法:坊间关于蜜蜡流传着一句非常著名的言论,即“千年琥珀,万年蜜蜡。”直接的字面解释是琥珀形成需要数千年以上,而蜜蜡的形成则需要上万年。显然这种解释是无法成立的。因为无论透明的琥珀还是不完全透明的蜜蜡,其形成都需经历上千万年以上,琥珀需要上千万年,蜜蜡需要上万年这样直白浅显的解释因为是被排除的。
也有人说,“千年琥珀,万年蜜蜡”是概指。千年指的是稍短一些的形成时间,而万年则是指相对较长的形成时间。比如琥珀的形成时间是两千万年的话,那蜜蜡就应该是两千万年以上或更久的时间。总之一句话就是蜜蜡要比琥珀老,形成时间要长于琥珀。
那么这样的说法又正确吗?
按照“按照千年琥珀,万年蜜蜡”的说法,蜜蜡的形成时间至少也要上亿年,早于琥珀形成时间才对。但主要产于菠萝的海沿岸的蜜蜡的形成时间是与同地的琥珀相同的,即上亿年至三四千万年的范围内。退一步说,即使只和同一产地的琥珀比,蜜蜡的形成时间也并不一定比琥珀长。至此有关人们对“千年琥珀,万年蜜蜡”进行总结而得出的蜜蜡是因为形成减比琥珀长,才不透明的结论彻底被推翻。
第二种说法:“蜜蜡形成的树种与琥珀不一样,所以产生了不透明的蜜蜡。”
关于这种说法提到的琥珀蜜蜡树种。可以先从琥珀蜜蜡的各个树种来源做下分类:琥珀蜜蜡的形成树脂一般是第三纪的裸子植物,如松柏科树木,也有例外的少数情况,如著名的多米尼加蓝珀便是由一种名为豆角树的豆科植物流淌出的树脂形成的。援引自一篇对琥珀树源的文章如下:“波罗的海琥珀树源现在一般接受为一种松科树(Pinaceae)植物Pinites succinifer.但其实学术界并没有定论。之前对于波罗的海的琥珀树源,学术界前后提出过不下8种树。而2009年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波罗的海琥珀的树源属于金松科(Sciadopityaceae),而不是松科)。争论的重点之一,是波罗的海的琥珀酸的来源,到底是树本身产生的,还是在地址变化中产生的,这种推测对树种有极大的影响。
现在研究琥珀树源的方法,主要是有傅里叶变换红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NMR)两者的原理都是把琥珀先尽量分解,对分解后的单位进行成分分析,得到一个“指纹”图谱,再通过比对各种树脂和琥珀的指纹图谱,来找出最接近的。FTIR和NMR差别在于检测的单位上,FITR是分子级的:NMR主要针对H和C,检测它们的各种状态,来推测里面所有的分子结构。可以说NMR分解得更碎,能得到更多的细节信息,但比对的难度又相对较大。
这两种方法的原理,决定了它们无法确定地得出结论(除非真的有两个一模一样的指纹),只能是一个对比的结果。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类仪器精确度的提高,相信我们能得到越来越准确的信息。
那么蜜蜡的形成树种真的与琥珀不同吗?针对这一问题,已有过一些研究人员做过相关的化验与测试,实际结果表明,同产地的琥珀蜜蜡其形成树种并没有明显的区别。由此可见,树种不同的说法也并不可靠。在此将市场上的几个主要的琥珀品种的树源也简单地描述一下:
缅甸琥珀的树种来源大多数是一类名为贝壳杉属的树木,这种树木种类又被称为南洋杉科植物。南洋杉科植物属松状植物,这一类树木进化到今天仍广泛分布。从菲律宾直到到达利亚、新西兰都有分布。其中一些树木能生产硬脂和树胶、即琥珀的前身。如贝松柯巴脂、马尼拉柯巴脂、达玛树脂、主用于制造清漆和其他树脂产品。抚顺琥珀的树种来源大多数是针叶树。针叶树是因树叶细长,状似针形而得名。五六千万年前孕育了抚顺琥珀的针叶树进化到现在仍有不少含有丰足树脂液的树木。今天的针叶树包含树类较多,有红松、樟子松、落叶松等松樟树,也有云杉、冷杉、铁杉等杉树,还又柏本、云南松、华山松、马尾松、及其他针叶树树种。由于抚顺琥珀特有的地理环境,抚顺琥珀的包裹体含有较多的煤渣。煤多是古代植物树木演化而成的可燃性矿物,抚顺琥珀出产的西露天矿层是我国重要的产煤矿区,可以想见当日孕育了抚顺琥珀的那片针叶树森林是如何的葱葱郁郁了。
多米尼加琥珀的树种来源是一种名为豆角植物。这种植物当时生长环境应是干燥些的热带气候,在多米尼加琥珀中出现了许多动植物的生物群体也反映了这一点。多米尼啊琥珀中颜色一般为黄色、褐色、红褐色、绿色、蓝色灯。其中蓝绿色多为荧光效果。荧光反应特别强烈的蓝色品种被称之为“蓝琥珀”即市面所称的蓝珀,级别非常之高,也被世人誉为“琥珀之王”在很多人眼中,豆角树这种树来源为多米尼加蓝珀成为无冕之王效力良多,可谓功不可没。
第三种说法:当树脂在烈日下暴晒的时候,会发生强烈的会发反映,并被高度浓缩,内被产生大量的气泡。每mm3容纳的气泡数可以达到1百万个,直径在0.001-0.0008mm,从而使琥珀变成内部不透明或半透明的蜜蜡
较之之前的两种关于蜜蜡形成的说法,第三种似乎可信度更高些。那么蜜蜡的成因真的是这样吗?这种说法真的是正确的吗?
其实关于在阳面树脂受热而导致的挥发反应这一论调还是比较中肯的。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描述蜜蜡的真正成因:在合适的条件下,树脂因发生挥发反应而变得浑浊,如因强烈日晒,树脂因挥发反应而产生大量气泡,会导致树脂开始有了不透明的内含物,此时树脂变为不透明的蜜蜡前身,但若蒸发作用继续加强,树脂会由黄色变浅,甚至渐渐接近纯白色,白蜜蜡的前身也因此产生。经过地质变化,这些已经不再透明的树脂,在地层中经历了千万年,慢慢石化称今天的蜜蜡。在英文中琥珀和蜜蜡都只有一个名字—AMBER,即树脂的有机化石,在中国,不透明的AMBER,被人们冠以更加形近而富于美感的名字——蜜蜡。
如果形成蜜蜡的树脂不是一次流出,而是陆续流淌出,列入一部分树脂已流出并发生挥发而变浑浊时,又有部分透明的树脂留下重叠在一起,就有可能形成一半透明一半不透明的半珀半蜜。天然的金绞蜜与金包蜜大豆在此类情况下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