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优淘

看戏是贵族化还是平民化?这位中国“话剧三先进”的最新六卷本文集,回答正确

优淘 2022-10-22 291
看戏是贵族化还是平民化?这位中国“话剧三先进”的最新六卷本文集,回答正确摘要:   说起中国现代戏剧,绕不开一位拓荒者和奠基人,他就是熊佛西(1900—1965)。他原名福禧,字化侬,笔名戏子、佛西,别署向君,系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剧作家和教育家,与田汉、欧阳予倩...

  说起中国现代戏剧,绕不开一位拓荒者和奠基人,他就是熊佛西(1900—1965)。他原名福禧,字化侬,笔名戏子、佛西,别署向君,系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剧作家和教育家,与田汉、欧阳予倩并称为中国“话剧三先进”,入选首批68位“上海社科大师”名单。

  作为上海市委宣传部重点资助项目并列入上海社科大师文库的巨著,最新《熊佛西文集》六卷本收录其各类著述近500篇(部),包括剧论、剧本、诗歌、小说、散文、艺评、回忆录、杂著等多种文体,是迄今为止对于熊佛西研究文献收集最详赡、最完整、最权威的选本。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新版文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上海戏剧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陆军任主编、上戏图书馆资深专家胡传敏任副主编,拥有不少极具价值的“首次”,比如熊佛西连载于《北平晨报》的十万字《我的戏剧生活》就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公开面世。

看戏是贵族化还是平民化?这位中国“话剧三先进”的最新六卷本文集,回答正确

  每每走进上戏校园里的佛西楼,路过先生的雕像,陆军教授就深思这位上戏首任院长对今天从事编剧学研究和戏剧教育,有着何种启示作用和示范意义。他说,熊老一生所坚持的大众化戏剧创作的理念和戏剧的平民化道路,与当下的某些话剧思潮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反差,尤其值得学习、思考与借鉴。

  【首次整理出34期连载《我的戏剧生活》】

  新文集在宏观层面上实现求“全”、求“本”、求“新”的“三求”目标,首次整理出熊佛西的《我的戏剧生活》,对于重新认知早年熊佛西的戏剧人生之路,以及研究他如何从一名戏剧爱好者成长为中国现当代戏剧大师的心路历程,提供了极其详尽的资料,文献价值极高。

  事实上,这部分内容连载于1933年1月8日至1935年2月17日《北平晨报》的《戏剧周刊》中,共计34期。这一时期的戏剧名人,似乎都有回溯自己戏剧人生经历的嗜好,例如欧阳予倩1929~1930年间在《戏剧》杂志上连载了《自我演戏以来》,汪仲贤在1934年的《社会月报》上连载《我的俳优生活》。为了完整地辑录出珍贵的戏剧历史文献,编者在疫情时艰中,两度北上国家图书馆,终于将这批“沉睡”90年左右的熊佛西资料挖掘出来。

  《北平晨报》对于熊佛西的这组自传式文章,十分重视,专门配发了编者按:“这是熊佛西先生专为本刊而撰,新从乡下寄来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极有内容、极饶风趣的笔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熊先生十五年来的戏剧生活。全篇约十万言,倘无意外阻碍,将按期发表。”此文中,熊老回忆了幼年时期的三次观剧经历,其中《阎婆惜活捉三郎》的剧情给年幼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戏的情节至今还活跃在我的脑海里,从宋江嫖院起,直到活捉三郎止,最使我不能忘记的是‘活捉’。” 

  在自传中,编者意外发现了熊佛西早年曾与文明戏演员交往的史料。当时的文明戏,在少年熊佛西的心目中“简直是小说里面的英雄”,他在同学梅生的家里第一次见到了文明戏演员马绛士和李悲世。早年的熊佛西之所以对文明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许正是他看中了文明戏的亲民。这部分史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经整理首度对外公开。

  通过自传,他们还发现熊佛西1924年至1926年在美国留学经历的记录,而过去一般的资料均无记述。熊佛西自己说,他在燕京大学虽然是主修教育副修文学,但他4年的大学“差不多都为戏剧霸占了”。熊佛西赴美留学乘坐的是“总统号”美国游轮,他在《我的戏剧生活》中所描绘的游轮经历与钱钟书先生小说《围城》竟有几分相似。

  经历种种波折后,熊佛西终于抵达了他向往已久的世界戏剧中心——纽约,从小剧场到大剧院看遍名剧。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期间,他逐渐认识到“戏剧不仅是文学,而是一种独立的艺术”“科学家没有实验室是绝对不成的,剧作家没有舞台经验也是一样的不行”。陆军认为,这些观念的形成,对他日后学成归国赴河北定县开展农民戏剧实验,有着直接的影响。不仅如此,熊佛西还认为文艺与科技一样,都是救国的重要渠道。 

  【新收录《徐志摩与戏剧》等记人散文】

  熊佛西在美国完成的第三部剧作是《长城之神》,这是以民间故事孟姜女写成的四幕剧,曾在徐志摩主编的《晨报副刊》上发表过,该剧被徐志摩誉为是“中国新兴剧坛上的稀罕收获”,篇首还刊有同在纽约留学的梁实秋写的序文。据熊佛西自己说,“《长城之神》虽是取材于民间流行的孟姜女故事,然而其中的性格与结构却是我自己的。《长城之神》里的孟姜女决不是故事中的孟姜女,我曾给她一种新时代的灵魂,一种革命的精神。”他认为,利用旧题材来创作新剧本,一定要“头脑与衣服同时更换”。

  这部六卷本同样首次整理出熊佛西所涉猎的其他艺术领域的学术成果,其诗歌、散文、绘画、书法等领域均有相当深邃而独到之研究。譬如,以往对熊佛西散文的了解多限于近年出版的《山水人物印象记》一书,但此书收录的仅是1941年至1944年间在桂林所写部分散文,而此次文集收录了他1929年至1963年间署名发表的80多篇散文,其中新收录写人物的《悼蒲伯英先生》《徐志摩与戏剧》《关于〈赛金花〉》《记晏阳初先生》,写景的《今昔中秋》《探梅记》《忆吉祥寺》等,都是值得一读的好文。

  在散文中写出生动的人物形象,与他擅长剧本创作人物塑造的深厚功力有关。比如他那篇《徐志摩与戏剧》,追忆徐志摩遇难前两星期到访,“你带了一本刚出版的《新月诗选》来送我们!并且说:‘佛西,这诗选里的诗人已经死了不少,刘梦苇、朱大枘……’言下不胜唏嘘之至。没有想到这次竟死到你,竟临到《诗选》目录的第一个。”

  “那一天,我们吃饭只有三样菜,我还记得,一样是砂锅豆腐,一样是萝卜丝清汤煮鯽鱼,还有一样白菜。我们喝了不少的白干,痛快极了。最后酒也完了,菜也完了,只剩下一个鯽鱼头,我把它敬给你,你说,‘鯽鱼头比老婆的味道还好’!当时把我们都惹笑了,你是这样的有趣!唉,没有想到,这次的把晤是我们最后的把晤!没有想到这一次的痛饮是我们永别的纪念!如今花也谢了,酒也完了,你也死了!只剩下这样一个永远不能忘记的追忆。” 

  寥寥一二百字,一个风趣幽默、善解人意、可亲可爱的诗人形象就跃然纸上,令人过目不忘。陆军表示,以喜衬悲悲更悲,以乐衬哀哀更哀,重情重义的熊佛西形象也因此呼之欲出。

  【“二度西潮”与戏剧平民化相去甚远】

  不止于此,六卷文集还首次整理出熊佛西1921年11月首发于《东南日报》的剧本《新人的生活》与其他佚本,并首次从《北平晨报》副刊中完整地辑录出熊佛西主办的《戏剧周刊》,这一极为珍贵的文献史料见证了熊佛西由爱美戏剧的积极倡导者,转变为戏剧必须走大众化之路的坚定实践者。陆军表示,并且这一戏剧观伴随了其一生,也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后学者。

  “熊佛西虽是燕大毕业生,且有出国留洋的经历,但不论在他的作品中,还是在他身上,都有一种浓郁的‘草根’文化情结,这也是促使我们花大力气编纂这部6卷本《熊佛西文集》真正的动因。”通过对熊佛西一生论著的整理,陆军发现在诸多的戏剧作品中,熊佛西笔下的人物亦都是普通的市井中人;甚至他在各地发表的演讲,刊载在报端的文章,都十分的浅显易懂,十分的亲民,即便是深邃的大道理,亦能以平常之话语,娓娓道来。也正因为此,熊老与欧阳予倩、田汉等人在戏剧大众化和话剧民族化方面,有着相似的理念和共同的追求,成为中国话剧运动志同道合的“三先进”。

  近一段时期以来,国内话剧的演出市场曾一度热衷于西方前卫的戏剧作品,而称其为话剧界的“二度西潮”,后现代戏剧、后剧场理论更是成为一种“显学”而大行其道。在陆军看来,剧情晦涩,票价昂贵,时间冗长,完全超出了普通市民观赏话剧的理解能力和经济承受能力,“这样的话剧已完全成为‘戏剧精英’们展示自己高深学养的对象物;这样的话剧与普遍民众之间的距离渐行渐远,成了少数人‘把玩’的话剧;这样的话剧,已成为一种贵族化的而非平民化的戏剧,与熊老一生所倡导并努力践行的戏剧平民化理念,更是相去甚远。”

  陆军表示,戏剧创作者应更多地去关注人民大众日常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并用质朴的戏剧语言、生动的戏剧故事、鲜明的人物形象、流畅的演剧风格来反映当下的社会现实生活,从而使普通民众能够欣赏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戏剧,能够负担得起他们的戏剧消费,并从愉悦的观剧中受到教育,“这才是平民化戏剧运动的应有之路,这也是我们编辑《熊佛西文集》的价值与意义。”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优淘本文地址:https://www.panta666.com/post/6334.html发布于 2022-10-22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文玩乐趣笔记

赞(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