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优淘

泉州南音与“郎君大仙”(南音郎君祭)

优淘 2022-10-26 462
泉州南音与“郎君大仙”(南音郎君祭)摘要:   泉州南音与“郎君大仙”   《青兰付荐》 南音唱本(清刊本)...

  泉州南音与“郎君大仙”

   《青兰付荐》 南音唱本(清刊本)

泉州南音与“郎君大仙”(南音郎君祭)

   《满天春》是流失英国的中国古代南音选集孤本

孟昶图

   □西梅

   题记:从唐宋开始,成都出产的蜀锦已通过泉州港输往东南亚各国。而来自蜀地的音乐,则汇入南音辐射到更为广大的太平洋沿线。南音(泉州弦管)于2009年10月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肇始于锦城的绝世之音,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学富五车的孟昶

   盛行于八闽之地的南音是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核心组成部分,作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南音融合了自两汉三国两晋五代十国隋唐南北朝宋等历史时期中原移民音乐文化和当地民间音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原古乐遗韵文化。

   让人感兴趣的是,为什么祖师爷不去找两汉或者三国时期的名人,要找一个貌似无关的孟昶来做祖师爷?

   按目前流传下来的两种说法,南音的确与后蜀皇帝孟昶有关。一是孟昶自知被赵匡胤攻破是迟早的事情,让花蕊夫人带着上百位后蜀乐师提前逃到福建……这个说法自然没有可信度,因为花蕊夫人是与孟昶一起被俘进入汴京的。第二个说法是,赵匡胤全盘接纳了后蜀宫廷的乐队,并随着宋朝的南迁,这批乐师及其音乐流落到了南方,最终在泉州落地生根。宋朝南迁以后,很多文人与乐师都在南方落地,而泉州作为宋朝最大的文化交流中心之一,承接了来自蜀地的音乐的可能性比较大,并且逐步地融入到当地的音乐风格当中。由此可见,第二种说法比较可靠。

   孟昶(919年―965年),本名孟仁赞,字保元,邢州龙冈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孟昶继承父孟知祥皇位年仅16岁。他励精图治,整顿吏治,兴修水利,颇有作为。他设置“匦(guǐ)函”,就是接受官员和百姓投书的意见箱,广开言路,了解民情。为铭记前蜀贪逸奢靡的教训,他下令惩治了先帝任用的贪官污吏,颁布《颁令箴》,告诫诸郡县官吏要铭记历史教训。《颁令箴》四字一句,全文共96字。其中有“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四句,后为宋太祖摘录出来作为“戒石铭”,颁行天下,以此警告各级官吏从政务必谨慎。历史就是如此吊诡!出自孟昶之口的箴言,竟然成为了后世官员的良心规诫。但平心而论,当时后蜀国势昌盛,百姓安乐,成为了同一时期天下最为繁荣、富裕、稳定的地区之一。

   其实前蜀时期成都音乐已经相当繁盛。前蜀皇帝王建、王衍都十分喜爱音乐。王衍更是精通音律,自创歌词,依词配曲,曾作《月华如水》《甘州》《醉妆词》等词,又作《水调》《银汉》等曲调。在这样的传承影响下,后蜀孟昶自幼打下了极深的学养根基,不愧为学富五车。他的美术、石刻、音乐、文学等方面的造诣更明显高于前蜀帝王。

   宋代《温叟词话》记载说,孟昶“美丰仪,喜猎,善弹,好属文,尤工声曲”,具有这样的天资与修为,单是一首《避暑摩诃池上作》(即世传的《玉楼春》),可见孟昶深湛的文学素养,其麾下的宫廷乐队水平肯定也不低。

   孟昶托名“张仙”

   据《宋史·乐志》记载,后蜀降宋,孟昶精心培养的乐工139人一起被迁入宋初建立的教坊,占教坊总编制的三分之一,超过南平、太原、江南的乐工人数总和,成为传承盛唐和五代音乐的主要力量。

   公元965年宋兵入川,蜀亡,孟昶携花蕊夫人等大批后蜀宫室人员赴汴京见宋太祖,被封为“秦国公”,但仅仅7天而卒,分析起来应该是被毒杀。在被俘的岁月里,花蕊夫人心生怀念,私绘孟昶像以祭祀。有一天被宋太祖见到,诘问之下,花蕊夫人诡称其为“张仙”:“奉此神者,多子。”宋太祖迷恋花蕊夫人,随即焚香拜祝,传闻后来果然生子,乃敕封为“郎君大仙”,特赐春秋二祭。可见“郎君大仙”原是籍居成都的孟昶,“成仙”于宋太祖的敕封。

   这个“张仙”,也并非是花蕊夫人的随口臆造,手持弹弓的“张仙”,后来也成为道教里的求子之神,如今在眉山市蟆颐观里就有宏大的塑像。花蕊夫人宫词第四十二首:“山月樱桃乍熟时,内人相引看红枝。回头索取黄金弹,绕树藏身打雀儿。”《花镜》指出:“樱桃一名楔,又名荆桃,含桃,岩蜜,腊樱,朱英,麦英。”“春初开白花,繁英如雪,其香如蜜。叶圆有尖,边如细齿,结子一枝数十颗,有朱、紫、腊三色。”朱樱、紫樱味道最美。其正黄者为腊樱。所谓“黄金弹”,即黄铜铸就的弹子,偏安一隅的皇帝孟昶就爱用这种豪华的弓弹来打麻雀。

   在花蕊夫人的传世《宫词》里,其中有不少记述孟昶“御制新曲”之事,如:“御制新翻曲子成,六宫才唱未知名。尽将觱篥来抄谱,先按君王玉笛声。”或许正是因为孟昶“善弹,好属文,尤工声曲”,“御制新曲”的缘故,才使得后蜀宫廷音乐得以在南宋时代流传。

   五代音乐大约分为雅乐、清乐、燕乐、宗教音乐、俗乐五大体系。雅乐是国家祭祀、朝拜时演奏的音乐,清乐与之类似。由于雅乐、清乐较少应用,李白遂有“大雅久不作”的感叹。而以燕乐为主的宫廷音乐和以民间传唱为主的俗乐则是大行其道。孟昶令赵崇祚整理的《花间集》,不但是中国词史上首部词总集,也是唯一传世的燕乐歌词集,可见孟昶是燕乐的倡导者。南音的前期基础是燕乐,倡导燕乐的孟昶自然被推崇为南音始祖。再据彭松涛《谈南音的历史》考证:花蕊夫人私绘像拜孟昶,宋太祖敕封此神为“郎君大仙”并赐春秋二祭的消息传入了泉州。泉州文人学士知道内情,大家都是前唐旧臣民,为怀旧又想避抄斩,就假借宋太祖圣意奉拜“郎君大仙”,唱唐燕乐《花间集》调和孟昶遗曲,这自然是合法化,“悲悲凄凄”逐渐形成了泉州南音的特点。而春秋二祭伴随泉州南音从宋至今千年延续下来,“郎君大仙”孟昶就被南音弦友誉为“郎君先师”“郎君祖师”“郎君大师”等美称,唱奏南音就被奉尊为“郎君乐(读yuè)”(意思为郎君创始的音乐)。就这样,孟昶从四川成都入宋朝而成仙,然后“仙风”远驾福建,成为泉州南音的始祖。

   南音爱好者均自称“郎君子弟”,这是非常独特的行业祖师信仰,有异于泉州戏曲界其他戏曲如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等崇拜戏神田公元帅(雷海青)。

   这样一来,也造成了南音的名称十分繁多。旧时称乐、御乐(东山县古有御乐堂、御乐轩、御乐居三曲坊,现存御乐轩与御乐居,均祀孟昶)、雅乐,因孟昶主管乐,所以又称管弦,后来琵琶可弹唱,因为位重,改为弦管,但洞箫仍居主位。加之成都雅称锦城,故又称锦曲,世界保留至今最早的南音著作叫《新刻增补戏队锦曲大全满天春》(刊于明朝),近现代则别称南曲、南乐、南管。

   旧时,在南音馆阁里都悬挂有“郎君爷”神像和南音先贤名录。祭祀分两次,春祭于农历二月十二日,秋祭于农历八月十二日,后者为孟昶祭日,这就是肃穆而隆重的“祭郎君”仪式与“祀先贤”仪式,宜祈福沐浴,忌嫁娶开市。具体点说,传统的“祭郎君”仪式有着严格的仪规程序,通常在下午5点左右进行,摆设香案。祭器和祭品,以“上四管”形式环立于郎君爷像前,开始奏乐。完毕即开始正式的祭典仪式,由司仪唱仪,馆阁负责人或资深老乐师主祭。“郎祭君”仪式完成后,接着祭祀著名的南音乐师“五少芳贤”和本馆阁的历代南音先贤,祭典规仪和祭郎君基本近似。

   根据记载,泉州南音馆阁、社团间往来有一种较为独特的习俗,称“拜馆”,当南音弦友到达另一南音馆阁时,需先行香礼拜主方馆阁内奉祀的“郎君爷”,之后才整弦演奏联谊。

   漂洋过海的南音

   在国内迄今发现最早供奉“郎君大仙”的南音社团,是1632年成立的晋江深沪“沪江御宾南音社”(古名:沪江郎君社,由泉州城内南音师傅传授)。到康熙年间,沪江郎君社的吴志与泉州、安溪等地5人进京为皇帝献奏南音,被赐称“御前清客、五少芳贤”,该社团因此改称“沪江御宾社”。由于得到朝廷的肯定,于是大张旗鼓地传承泉州南音、供奉“郎君大仙”延续春秋二祭。历史悠久保存至今的供位还有福建东山县的“御乐轩”南音社团,该社团厅堂里供奉着“郎君大仙”神龛,每年春秋二祭,南音弦友们汇祭、百姓求生子者拜祝。据学者考证,该南音社团1762年成立,由泉州南音师傅来此传授并立馆,延续至今260多年仍然兴旺。

   据不完全考证,在海外立社拜“郎君大仙”的南音社团,最早的供位是菲律宾“金兰郎君社”,于1817年成立,随南音活动年年奉拜“郎君大仙”至今。影响力强又历史悠久的是菲律宾“长和郎君社总社”,于1820年成立,至今200多年仍然兴旺。每年坚持春秋二祭,其中的秋祭是农历八月十二日为“郎君大仙”升天日,最为隆重!在中国宝岛台湾的南音社团拜“郎君大仙”,活动形式延仿泉州清末礼仪,弦友们身穿清朝礼服,春祭三、四月,秋祭八、九月,祭日自下午5点开祭(据说郎君仙逝于酉时,约下午5点到7点),但逢农历八月十二日又祭“郎君大仙”升天日,叫“郎君祭”;平时南音收徒弟须拜“郎君大仙”,叫拜“郎君爷”,这一习俗仍然沿袭泉州传承的古礼仪。

   在海内外不少地区,南音弦友们农历八月十二日都祭拜“郎君大仙”,要唱奏《金炉宝篆》等专曲。闽南语有泉州腔、厦门腔、漳州腔等,但“郎君祭”唱南曲统一用泉州话,海内外均同。用泉州话唱南曲,叫泉腔南音,是弦友们公认的美学标准。有趣的是,孟昶是成都人,“郎君大仙”的造型也是蜀后主的形象,拜仙文化却是泉州民俗,海内外一致。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优淘本文地址:https://www.panta666.com/post/6490.html发布于 2022-10-26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文玩乐趣笔记

赞(0)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