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秋月相遇
□陶蓉
古人赏月分季节。春天白昼短暂,尽兴踏春,看遍万物抽新芽于山河之间,诗人写下“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这样春风得意的诗句。春天的诗人们往往在山河之间游历,呼吸暖春芬芳,以吐久冬的积寒。白天玩得累,自然睡得早,无心赏月了。夏夜暑气未消,或不时降雨,寄身月下,还得忍受蚊虫滋扰,赏月舒适度不佳,难以全神贯注月色之美。所以夏夜人们往往采凉在檐下,遮住了月光,待到语尽意阑珊,便起身回屋,涔涔睡去。冬夜寂寥,寒风呼啸,衣襟稍薄就不免缩身躲风,如何能与月儿敞开心扉,对月诉衷?
看来一年四时,也独剩一个秋适合赏月。
秋高气爽,皓月当空,烟消云散,一眼看去便照得心里亮堂。秋月之韵在恰到好处的温柔,无须直白热烈,也不必喟叹萧瑟。秋月犹如珪,望珪而思人,定眼凝望便掀起千愁万绪,引出诗人的千古妙笔。所以无论是天气宜人程度,还是月象况味,当以秋月最佳,最惹人相思,最引人入胜。
若说景能治病,心肝脾肺肾各有其路,心气不顺,大抵为怀才不遇,喜动怕静,望月难解心气,得寄情江山,以身为舟,划桨在河川之间,激浪在山岳之下,或是看见一纸公文得伯乐相识,方能通心气,提心力。脾不好,过思过虑,运化不通,移情在流水炊烟,莺啼燕舞,池塘鲤鱼,捕捉万事皆可去的自在和生命的灵动,以化脾淤。肺气不畅,胸闷气短,可放眼去看大漠孤烟,茫茫戈壁,一马平川,以消胸中块垒。肾气低落,可望大海,见潮汐涨落,领悟养蓄之道。
古人说,肝郁不见性,赏秋月疏肝气。人也一样,在红尘翻滚,酒色财气贯身,瞪着眼,起了意,动了心,便不会松手。熬肝刮胆,再难回头,此一时得,彼一时失,如何能够尽握手中?
夜色是肝脏的保护色,人到夜里,歇了心眼,润了肝燥,方松肝气。夜色吞没其他颜色,月,成为长夜之中的唯一焦点。浮世华景埋藏在黑夜之下,人的眼不再囿于浓妆艳抹的诱惑,不再耽于珠光宝色的吸引,视线由外转向内。夜色之中凝望月亮,是经历春夏繁华之后洒脱转身朝向苍凉,也是对秋冬寂寥的坦荡拥抱。种种执着诉诸秋月,光柔而不碎,月光如细雨滋润双眼,化解痴嗔。眼睛不再被万物色彩牵引,而远放在银河,自然能够舒畅肝气,颐养肝心。
秋夜之月,在天穹上形成一种明确的指引,从春昼的乱花迷人眼中定住心神,从夏日的层峦叠嶂的中照见来路。月之于天宏大肃穆,人之于地渺小一粟,月光漫漫,目光灼灼,夜色之下,在天地间形成遥相呼应的连接,光在月与眼之间流转,月以盈亏相见不言语,人却长望有所思。
朗朗秋月如是观,秋是月的故乡,月是夜的表情,是人的明镜,抬望眼,月高悬……
古人说人到五十知天命,起初不解,怎么非得五十才能知,那不是仅限于知,何以行天命,成天命,秋冬之际如何成就春夏的事业?知又有何用?后来才明白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人生的月亮不会太早出现,但也不是必须踩着五十岁的门槛。秋时赏夜月与五十知天命,妙就妙在像看一个帷幕半揭的戏,形形色色的人物轮番登场,大大小小的事儿看了几个来回,后面半幕戏,心中自然有了结局,但演出还在继续,仍在期待帷幕未揭的一半中藏着惊喜,也像人生的牌局翻开一半,能成多大的牌格已经了然,却仍然想去搏一个“海底捞月”,不枉此行。
知天命的这个知一半是“认”,一半是“立”。月如镜,镜映人,秋心升明月,是在晃晃悠悠的岁月中,众里寻他千百度,带来蓦然回首的觉醒,寻过走过经历过,还要回头才能看清来路,便是“认”。而心沿着月的轮廓行走,哪管月如盘还是月如钩,都已不再畏惧,余下的路,都是对真实生命的主动追求,对生命终极矛盾的主动和解,才能“立”。
秋时赏月,阅读其盈亏,感受其明灭,是长跑后的姿态调整,也是对内心杂草的整理,是在实事里面求得一个“是”之后,再在茫茫人海中寻一个“解”。朗朗秋月如是观,时间之河大浪淘沙剔除了浮沉不定的杂质,更加丰满的生命在岁月的浪花中露出峥嵘,月之圆缺是天道所立,目光相触刹那,是钢铁淬火一瞬间,也是沧海桑田再回首。
秋风又起,路漫漫,但愿你我都能见心中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