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调《清风亭》:日如流星月似箭,十三年婴儿成少年,卖豆腐供儿把书念……
夜幕降临,在河南安阳高庄镇胡官屯村的文化广场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淮调代表性传承人孙国际正在表演经典剧目《清风亭》。50多年来,孙国际一直活跃在戏曲舞台上,他说,淮调的曲牌、板式构思巧妙,结构严谨,是中国戏曲音乐的“活化石”。
孙国际:淮调的声腔就发源于安阳,漳河两岸,豫北、冀南这一带。淮调在嘉庆年间是最兴旺的,唱淮调大戏当时很红火,是中州梆子的“活化石”。
淮调,又名“漳河老调”,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中国梆子腔戏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安阳戏曲专家张敬宇说,淮调虽是濒危剧种,但里面却有地道的安阳声音,安阳方言是它永远的根。
张敬宇:淮调是我们安阳这带土生土长的剧种,它跟地方的语言有密切的关系,安阳地方风味比较浓厚,地方戏就是建立在地方语言的基础上。
安阳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代晚期国都遗址殷墟的所在地,这里因发现甲骨文而闻名于世。安阳方言研究专家赵文龙说,如同甲骨文悠久的历史一样,安阳方言中也保留着许多古汉语词汇,在文化传承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赵文龙:安阳方言里称父亲为“伯(bāi)”,就是代代相传过来的。这个“伯”字,甲骨文里它是个假借字,“六书”里的“假借”,它是借用这个音,实际上是“白色”的“白”加了个立人。在商殷时代,各方的诸侯国也称“伯”,例如“方伯”;也是五爵的称呼,公、侯、伯、子、男,它可能就是从这儿延续下来。
安阳市井叫卖声:换锅底换壶底……绿豆粉浆,凉粉糊涂……糖墩儿,豆腐……红薯,干面的热红薯。
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上频繁的人口迁徙造就了安阳独具特色的语言风貌。今天的安阳方言跨晋语和中原官话两区,属于晋语区向中原官话过渡的中间地带,最明显的特征是它在语调上保留了古老的入声。安阳方言在河南话中独树一帜,能听懂河南话的人不一定能听懂安阳话。
赵文龙:它跟周边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的黄河以南都不一样。南方普遍都有入声,北方大约174个县市有入声,入声是自然从语言上边表达出来、延续下来的。安阳保留的古入声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盘庚迁殷,洹(huán)水南岸“大邑商”的旧地叫殷墟。安阳人的语言一直没有间断过,一个是文字传承,一个是口口相传,入声字就保留下来了。
安阳童谣:翻饼调饼,芝麻盐儿擀油饼,你吃块,我吃块,咱俩做个好买卖。
巍巍太行山,悠悠洹(huán)河水。安阳,不仅是甲骨文的故乡,也是周易文化的发源地。这里有最古老的传统,至今保存着华夏文明三千年前的生活画卷;这里有最厚重的民族气概,那是保家卫国时迎难而上的英勇,是世世代代的人们面对艰难困苦时一往无前的豪迈。
安阳淮调《收吴汉》:义军胆敢来作乱,吴汉正好势龙泉,捉住那小刘秀去把贡献,杀他个片刻不存神鬼寒。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武俊山 李谦
记者丨王泽华 李凡 张晴 靳开颜 申丹 张斌
播讲丨姚科
制作丨单丹丹
新媒体编辑丨陈宇
来源:央视新闻 中国之声
编辑:李青芸
责任编辑:傅霄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