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以来,我国重要的咖啡产地云南进入了一年一度的收获季节,咖啡鲜果被采摘以后,经过层层加工,最终成为大家熟知的咖啡豆,流入千家万户成为杯中香醇的咖啡。
但今年云南的咖啡豆却陷入了舆论风暴。据澎湃新闻11月1日报道称,我国最大的咖啡产区云南陷入了“香精咖啡豆”的疑云之中,商人通过添加了风味剂的咖啡豆快速占领市场、盈利,但直接导致了整个云南产区咖啡声誉与品质下降,有自媒体甚至使用了“云南咖啡,困在香精里”的标题。
咖啡作为一种外来的饮料制品,近年来在国内有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中咖啡馆的数量呈现几何数量的增加,喝咖啡成为了越来越多中国人除了茶饮之外的另一个选择,咖啡产业已经成为了城市消费产业中的重要支柱。
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市场的扩大,本就是我国最重要咖啡产地之一的云南,当地咖啡种植加工业也越来越壮大,“小粒咖啡”等当地特有的咖啡地域品牌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熟悉认知。
可以肯定地说,无论是对国内的消费者还是生产者来说,咖啡已经超越了城市消费品的意义,早已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此次云南咖啡涉及香精豆的舆论风波发生以后,云南当地舆论作出了强烈的反应,当地主流媒体对外公开解释称,当地香精豆只是市场需求下的一种逐利产物,绝非主流,而无差别打击或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简单来说,香精豆的实质就是通过添加各种香精,将特定的香气赋予某种咖啡豆,使之拥有原本不属于它的风味。食品行业中使用香精剂早已不是新闻了,通过化学味剂改变食品原有的风味也逐渐被消费者所认识。相较于传统的育种、种植、发酵等方式来改变咖啡豆的风味,直接加香精显然更加“简单粗暴”,不仅效果好、成本更低、可控性更高,更重要的是还能将一些品相本不好的次品咖啡豆重新包装、加工,变身优质的咖啡豆卖出高价,对于部分追求眼前利益的商人来说,香精豆的出现让残次咖啡豆也能卖出高价,成为了下一个利润增长点。
其实就产品本身来说,香精豆并不是一个负面的存在。现代食品工业中,包括香精剂在内的食品添加剂经过完整的现代科学检验流程与审批流程,在食品中使用是完全符合法律规定和食品安全标准的,这应当是一个现代消费者可以认知的事实。
在这一前提下,咖啡豆使用香精等手段与方式改变原本的性状与风味,既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也能最大程度地将农业产值进行提升,消费者也能多一个价廉物美的选择。公众和业界对于“香精豆”的谈豆色变,与其说是对于香精本身的恐惧,不如说是对于什么时候能够喝到“香精豆”不确定性的恐惧。
现代商业活动中,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选择权十分重要,“香精豆”如果不披露真实身份信息甚至伪装成正常咖啡豆,对于消费者的知情权就是严重侵犯,甚至是涉嫌了商业欺诈。云南当地对于“香精豆”产区指控的反应,是对于维护当地咖啡产业声誉的正常应对,但除了在舆论场上反击之外,解决“香精豆”争议更应抓住问题的本质,制定标准化的咖啡成分监管规则,对于香精等添加剂在咖啡豆这样的初级农产品中怎么用、用多少,都是迫切需要明确的问题,但一个尴尬的现实是,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规范与标准都是针对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剂进行规范、量化,但对于属于初级农产品的咖啡生豆如何使用食品添加剂进行规范量化,仍然是一块空白领域。
舆论对于个别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批评、讨论,对于行业发展并不是一件坏事,地方政府、公众都应习惯这种阳光下的正常讨论。公开、安全的前提下,生产者对咖啡豆进行加工,满足更多人对于咖啡的需求,本不是一件坏事。
如何利用此次咖啡舆论风波,规范产业发展,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对于做大做强云南咖啡产业本不是一件坏事。行业自律与行政监管之下,云南咖啡又何惧任何的舆论风波呢?
上游新闻 胡磊
编辑 龙春晖 责编 李洋 审核 陈旭